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34篇
  免费   2563篇
  国内免费   2588篇
系统科学   2331篇
丛书文集   1820篇
教育与普及   76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59篇
现状及发展   583篇
综合类   65703篇
自然研究   25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476篇
  2022年   820篇
  2021年   932篇
  2020年   905篇
  2019年   742篇
  2018年   726篇
  2017年   900篇
  2016年   1066篇
  2015年   1722篇
  2014年   3311篇
  2013年   2566篇
  2012年   3995篇
  2011年   4333篇
  2010年   3478篇
  2009年   3837篇
  2008年   3767篇
  2007年   4844篇
  2006年   4442篇
  2005年   3970篇
  2004年   3521篇
  2003年   3219篇
  2002年   2847篇
  2001年   2426篇
  2000年   1937篇
  1999年   1598篇
  1998年   1215篇
  1997年   1194篇
  1996年   1121篇
  1995年   985篇
  1994年   870篇
  1993年   722篇
  1992年   647篇
  1991年   620篇
  1990年   545篇
  1989年   489篇
  1988年   391篇
  1987年   270篇
  1986年   128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In 1985, more than thirty geomorphologists, planetary scientists, and remote sensing specialists gathered at a conference center in Oracle, Arizona, to discuss an emerging area of research that they called “mega-geomorphology.” Building on a conference of the same name held in London in 1981, they argued that new techniques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sights emerging from the study of extraterrestrial planets had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geomorphology to broaden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scope. This new approach was, however, neither unproblematic nor uncontested. In the discussions around mega-geomorphology that took place in the mid-1980s, the perceived conflict between the use of remote-sensing techniques to observe phenomena on vast spatial scales, on one hand, and the disciplinary centrality of fieldwork and field experience to geomorphology, on the other, was a recurrent theme. In response, mega-geomorphologists attempted to re-situate fieldwork and re-narrate disciplinary histories in such a way as to make remote sensing and planetary science not only compatible with geomorphological traditions but also means of revitalizing them. Only partially successful, these attempts reveal that the process of adopting a planetary perspective in geomorphology, as in other earth sciences, was neither straightforward nor inevitable. They also show how the field and fieldwork could remain central to geomorphology while also being extensively revised in light of new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62.
工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对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培养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我国传统资源消耗型工业的钢铁行业,在产量与能源消耗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和能源利用率不合理问题,这直接导致了高能耗、高CO2产出,并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因此,积极地推广新型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经济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目标和提升钢铁能源利用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3.
对福建省厦门市5所高校的223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系统调研了“双困生”的就业意向、就业信心、求职渠道、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等,为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科学、高效地开展“双困生”就业援助工作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4.
综合考察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人员培养模式,提出开发高职院校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新模式.新模式的核心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其内涵包括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机制,以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5.
以全民健身为背景,针对太极拳的健身功能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太极拳的自身优势,接着重点论述了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以及中小学生等不同年龄人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支撑.  相似文献   
66.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努力探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将意识形态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3%,0.6%)的磷酸二氢钾(KH2PO4)对"银拖"墨兰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1%~0.6%磷酸二氢钾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能增加"银拖"墨兰的花箭长度和使其开花期提前,其中喷施0.1%可增加叶片的长度及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喷施0.3%可增加叶片的宽度和促进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8.
城市品质蕴含于物化的城市形式和市民生活之中,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信誉、社会责任和文化于一体,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品位。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美誉度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合理借鉴国内外品质城市如新加坡、成都、乌镇建设的经验,营造古朴与现代相融的城市格调、休闲时间与休闲空间兼备的淡雅闲逸人文梦境、开放包容的君子气象,是高品质长沙建设的三个重要维度。其中,城市格调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现代科技与城市文脉水乳交融,打造出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与魅力;城市人文梦境强调低碳生活,保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提供市民高品质生活所需的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营造市民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既能追梦又能圆梦的人文梦境;城市君子气象则强调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民胞物与、谦恭礼让、平和大度、淡定从容、热情好客的市民素养。  相似文献   
69.
针对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析了新旧制度在财务软件应用上的变化,理清解决思路;以神州浩天财务软件4.5版为例,探索适应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70.
以一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实例为基础,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影响结构温度应力的四种主要影响因素(结构长度、柱子刚度、梁刚度、柱间跨度)进行分析,利用粘弹性理论做正交试验极差分析.依据正交试验基本原理建立与之对应的九个ANSYS模型,基于正交实验的结果对已有温度应力的公式做一定的修改,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